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北农村婚礼新娘流程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东北农村婚礼新娘流程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北接亲婆必须是儿女双全的人,并且要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的和睦家庭的人,到了女方家陪伴新娘说话,然后到吉时新娘要上车的时候,接亲婆要扶新娘子上车,把新娘子接到男方家里,就在洞房陪着新娘,等着吉时给新娘上头,上完头黄花大闺女就是新郎官的媳妇,直到晚上脑完洞房,就离开了,让新郎新娘洞房花烛夜,床蒂之欢。
东北接亲婆主要工作流程是接亲司仪,是指随接亲团成员一起到新娘子家迎娶新娘的组织者,要与东道主的特使及摄像师搞好配合与协作。要有女士担任的,民间也称之为娶新婆。
在正式出发前,接亲婆组织新郎官首先在妈妈的呵护与叮咛下着好礼服,整装待发。然后让新郎官与新娘子互通电话,由男方与女方两地摄像师及时跟拍记录整个过程,可先让新郎官打次电话预约,然后男女两方摄像师直接对接现场开始拍摄。要注意必须让新郎官用左手接打电话,新娘子用右手接打。目的在于拍摄制片时对接画面适用。
东北地区接亲婆需要做以下事情:
1、 陪伴新娘
接新娘的女孩跟着新郎一起到了女方家后,要去陪伴新娘,以缓解新娘的紧张情绪。结婚那天家里肯定是非常热闹的,家人们都是忙前忙后,手脚不沾地。新郎在女方家要和新娘的亲朋好友打招呼和交谈,这个时候新娘可能就只有一个人在房间里,迎娘要去陪伴她,让她避免紧张无聊的情绪。
2、 扶新娘上婚车
接新娘的女孩最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吉时到的时候把新娘扶上婚车。这种做法表示新郎和他的家人把新娘看得很重要,是很尊重和喜欢新娘的体现。吉时到,女方家里会准备鞭炮和烟花,当烟花爆竹声响时候,迎娘需要到房间里去把新娘扶起来,牵引着新娘前往停放婚车的地方,拉开车门,然后扶新娘进婚车。
在东北,讲究没有南方那么多,但是双方家长见面也是有一定规矩与流程的。男女双方见面,家长要先商量好时间、地点、要事先说好双方的结婚条件。见面时互相交换条件,比如男方给女方多少彩礼,女方带多少陪嫁。另外商量结婚事宜,多少桌酒席,什么档次的酒店,女方家来多少人,多少车等等。
新娘回门的讲究主要有5点。一是回门时间,多数在婚后3天进行;二是回门礼服,以喜庆为主;三是赠送礼物,考虑岳父岳母年纪;四是宴会邀请,亲戚及未到场朋友;五是遵守地方相关习俗。
一、新娘回门有什么讲究
新娘回门的讲究有时间、礼服、礼物和婚宴等方面。
1、回门时间
新娘回门时间根据当地婚俗而定,通常结婚后3天到娘家拜访,即是人们常说的“三朝回门”。
2、回门礼服
新娘的服装由新郎购买,以此表示尊重。新郎以婚礼的要求认真修饰、打扮,保持俊美形象。新娘穿着以新的、喜庆为主。色调上选择红色为宜,可以是粉色、粉红或者深红色等。
娶亲到达女方家的步骤,以我们东北为例:
首先会有女方家属的孩子在外面堵大门,索要红包,一般小孩子的话每人给一个红包就会给你打开大门。大概红包3-5个左右
然后就是进入室内,到达新娘的房门前,这道门一般很难进,基本上都是女方的闺蜜在门内堵着门,所以要废一般口舌和红包。再讨好伴娘的前提下红包估计要送出10至20个左右,才会给门打开一条缝,这个时候伴郎团要抓紧时机打开房门,不然就又要重新来过,(一般在焦灼的时候,都是用时间来不及了,赶不上典礼时间了为由,会让里面的伴娘有些惶恐,也会打开房门)。
然后进入室内后,新娘在床上坐着。床边坐着若干个伴娘,在这个时候。伴郎团要发挥最大优势,进门之后,一个伴郎抱一个伴娘抱到一边,这样能省出很多的红包,不然的话伴娘在问问题环节你的红包起码要浪费10个左右才能讨好伴娘。
当床上只剩新娘的时候,就要拿着手捧花向新娘告白。告诉新娘我来娶你回家了,以后的日子我会照顾你一辈子。不会让你受一点委屈之类的。然后新娘转过身后。就开始找鞋,两只鞋,一只在新娘的***底下坐着,另一只就在房间里。需要找,有可能藏的地方是窗台上面的窗帘滑轨处,蓬上的横梁处,柜子里,或者在伴娘的包里,(本人哥们结婚时候他老婆的鞋被藏在了沙发抱枕里),都需要费力找一找,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聪明的伴郎偷偷的问一下屋子里的人。因为这个时候屋子里的人都是娘家亲属,需要偷偷的把娘家亲属拉到一边塞几个红包问另一只鞋子在哪里,时间有些来不及了,娘家亲属肯定会告诉你在哪里。
然后找到之后就是穿鞋背着媳妇下楼进车门,这个时候,一定要先安排好娘家亲属,先把娘家亲属安排好去酒店的车。(聪明的伴郎一定要有,伴郎安排,新郎这个时候根本没时间)
然后就是开车去酒店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农村婚礼新娘流程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北农村婚礼新娘流程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lcbtn.com/post/2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