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陕西中式婚礼喜娘风俗流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陕西中式婚礼喜娘风俗流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妗子”意思是:大舅母。“妗子”意思是舅母、舅妈,广泛流传于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甘肃、广东省五邑地区、潮州等地。辽宁西部部分地区也有使用妗子称呼舅母的。北京一些地区也有在用,如平谷地区。
造句:
1、吃过中午饭,他俩来到大舅家,给大舅,大妗子拜年。
2、于是,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
3、吴月娘一面把桌面都散了,请大妗子、杨娘、潘姥姥众人出来吃斋。
4、吴大妗子心疼丈夫儿子,哭得哀哀欲绝。
叫大舅妈,在北方大部分,妗子等同于舅妈,同时在南方福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江门地区,妗子也代表着舅妈;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大妗子是结婚时的喜娘。
据史料记载,唐昭宗当朝时,举行科考,下令录取一些年事已高的考生,于是,皇帝金口一开,下边不敢怠慢,当年的考官按照皇帝命令,从众多考生中挑出了五个老头子,分别是曹松、刘象、王希羽、柯崇、郑希颜。前边两位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后面三位也六十多岁了。要知道,按照唐朝当时的退休制度,70岁已经退休了。录取这么几位老先生,对人才选拔毫无意义,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估计是一是心血来潮,但可以肯定的是,皇帝没有指望这几位老先生帮着治理国家。因为皇帝亲自在考卷上批了这么几个字: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这段话就是说,这是我这个皇帝给你们的特别恩宠。
宋朝时,据范正敏的《遐斋闲览》记载,程颢八十二岁才考中进士,很牛吧?然而更牛的是,他居然考中了当年的状元。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慨,程颢还写了一手《登科谢恩诗》。其中的最后两句是,“也只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颇有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意。
你以为程颢时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吗?那你就错了。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是佛山人黄章,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参加科考,时年一百零二岁。一百零二岁,是的,你没看错。据说考试的时候,黄章视力已经非常低下了,连道也看不清。老寿星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感东了考官,于是批准让其曾孙提着灯笼在前面牵引路。
乾隆年间,同样是一位广东的九十八步的老寿星(广东出寿星啊)谢启祚,高中举人。这老寿星中举后,没有象范进一样发疯,还很幽默,写了首诗自嘲,诗名老女出嫁,诗云:“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面,光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科举考试没有限制
自隋唐开始至清王朝结束,都没年龄限制。
谢启祚不接受朝廷赐的举人身份,98岁考中举人
乾隆四十四年的广东乡试,一位名叫谢启祚的考生,已经是九十八岁了,他还要再考举人。此时,他已有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仅没有在家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乾隆曾作出规定,乡试考生如果年龄超过80就会依例赐予举人身份,而且有的还有可能做上官,但大多是没有实权的职务,如国子监、鸿胪寺等清闲衙门。
按理,像谢启祚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应该由广东巡抚呈报礼部,奏请乾隆帝恩赐举人,可是每次广东巡抚要推举谢启祚时,都被他给拒绝了,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颓,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
还别说,这位谢老爷子还真在九十八岁这年高中举人,还扬眉吐气地做了一首老女出嫁诗:“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乾隆四十五年,谢启祚又参加了会试,被特别授予国子监司业一职,一百零二岁晋升鸿胪寺卿,活到了将近一百二十岁的高龄。或许对于谢启祚来说,科举的过程就是最好的锻炼,而四书五经也是最为有效的补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中式婚礼喜娘风俗流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西中式婚礼喜娘风俗流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lcbtn.com/post/4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