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式婚礼流程 > 正文

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图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新人结婚后一般都干什么?有什么风俗习惯?
  2. 古时成亲,何为三媒六聘?
  3. 下茶的步骤和方法?

唐朝新人结婚一般都干什么?有什么风俗习惯

先开个玩笑,结婚后一般都要先过一下夫妻生活,哈哈。


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王朝,虽然较其他朝代开放包容审美独特,但是婚礼习俗还是基本遵循我国古代的一贯习俗的。即:六礼。

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谓“六礼”指的是说媒成功后的六个程序:纳采双方碰头)、问名(询问女孩的名字用以八字卜算合婚等等)、纳吉(将卜算结果告知对方)、纳征(送聘礼)、请期(定日子)、亲迎(迎娶新娘子)。


唐朝时,上述礼仪规矩基本上被传承下来。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在北朝,迎亲时,夫家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妇子!”但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围成一圈催门开,这被称为“催妆”。唐朝迎亲往往是在黄昏,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

唐朝时的结婚仪式包含了浓重的民俗文化:多春夏迎娶新人,腊月婚嫁则有规矩即新娘不能见姑即婆婆(唐时称公婆为舅姑)。结婚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必须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帐篷,谓之“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并过新婚第一夜。

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的婚嫁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言。在朝廷,士族之间的通婚较为普遍,很多旧士族还跟***贵族联姻;如则天皇帝时的酷吏来俊臣也跟赵郡的士族联姻,被朝中大臣讥讽为“侮辱朝廷”。第二是讲究排场和奢靡。大户人家都是摆酒上摆桌,一般的人家也得几十桌,有的穷人家没有办法,只能“至淫而奔”。 第三是讲究婚姻的开放。五品以上的人除了发妻之外,允许3-10名偏房,小妾从官宦家到民间都没有名额限制。根据男女双方自主的意见是允许离婚的,离婚再嫁也没有歧视,是否处女也很开明的观念,比如唐朝离婚再嫁的公主就有20多人,其中有几个著名的公主都是三嫁。

关于唐朝婚礼的习俗确有很多记载,但新婚之后似乎就没什么系统说法了。

我仅从自己了解的一些古诗文出发做些浅显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条:

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著名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舅姑”是指丈夫的父母,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 唐朝人新婚的第二天早晨,新媳妇要去拜见公婆。

我觉得“拜舅姑”应该是个重要的系统工程,不止拜一拜做个动作这么简单

可能需要新郎先带着新娘告家庙、上祖坟,正名定分,然后才能拜见公婆,称丈夫的父母为“舅姑”或“姑嫜”。

写有《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的杜甫,在《新婚别》中就有这么几句: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这里写到新郎在婚礼第二天早上就被征兵打仗去了,所以新娘说她(还没告庙上坟)媳妇名分还没明确,没法去拜见公婆。

古时成亲,何为三媒六聘?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

“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6662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纳徵: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三枚具体是指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还有就是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

六聘的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纳礼:是指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方提亲说媒。

问名:咋这么费劲呢?男家在大红更贴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方若有意结接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

纳吉: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基本议定。

纳徵:这个类似今天的订婚也就过大礼。

请期:就是选择即日完婚。多数为双月双双日。通常不选三月。6月。11月。

迎亲:指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三媒六证,泛指旧式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出自 武汉臣《生金阁》。三媒指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和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聘是指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和一个算盘。

“三媒六聘”在各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有的地方叫“三书六聘”,有的地方叫“三书六礼”,有的地方叫“三媒六证”,但不管哪个地方的叫法如何,其内容都是大同小异。

“三书六礼”的形式来源于《仪礼·士昏礼》,《仪礼·士昏礼》的“六礼”记载分别是“纳***”、“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这六个步骤。因为“纳吉”、“纳徵”、“亲迎”这三步中又备有书面的文书,于是又俗称“三书”,这便是“三书六礼”的来历。因为“纳吉”、“纳徵”、“亲迎”这三步中又备有书面的文书,于是又俗称“三书”。

“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过大礼时交;

★“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

★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

★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

★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

三媒六聘是中国解放前一直遵循传统礼法,是中国男女成亲结婚必须经过律程,多少年来一直成为民间婚配民俗法礼.

三媒六聘,也叫做三书六礼。三书是礼聘过程中往来的婚约文书,这三书分别是订婚时交换的聘书,过大礼时交的礼书,还有迎亲时男方交给女方迎书。而六聘则是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有纳礼、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

这是新中国前几千年遵循男女成婚礼教礼法,虽然现在城市改了不少,礼财程序也减了不少,但是在农村民间还是按照成亲礼法娶妻嫁女。

下茶的步骤和方法?

从古到今,我国诸多地区,在新人结婚的每一个过程中,茶礼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那结婚下茶是怎么回事呢?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民间订婚有时被称之为下茶礼,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一、结婚下茶的由来

中国古代婚俗,婚嫁以茶为礼,称作“下茶”。亦称“茶定”、“受茶”和“茶聘”,属于古婚俗“三书六礼”中的第四礼“纳征”的书部,对于“三茶”中的第一茶,全意为“受聘定之茶”。指代的是“纳征”最后核对“礼书”无误,相方家长点头认可这段婚姻,并在茶定后开始共同确定“迎亲书”。

二、结婚下茶需要什么人参加

结婚前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全部送过去,大同人称之为“下茶”。

“下茶”又名“催妆”,一般由男方派一位长辈和媒人一起去办,时间大约在下午4时左右。这一天,男方将全部彩礼、茶钱、全副金银首饰以及糕点、喜酒等装入“食盒”里,由穿红褂、戴尖形红帽儿的两个人抬着,隆重送往女方家中。

三、茶俗的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 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

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1、温壶;2、置茶;3、冲泡;4、醒茶;5、冲泡;6、送茶;7、品茶。

1、温壶:将茶杯洗净,用开水稍微烫过。2、置茶:用茶则将茶叶倒进盖碗。3、冲泡:加入少量热水,让茶叶舒展开来。4、醒茶:倒掉温润泡的水。5、冲泡:往盖碗注水。以不没过杯盖为准,再倒到公道杯中。6、送茶:将茶倒进[_a***_]杯,请客人喝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式婚礼催装礼仪流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